产业筑基通道赋能,西部新能源汽车出口成外贸新引擎​

62 次浏览

2025 年以来,我国西部地区新能源汽车出口持续爆发式增长:陕西 1-8 月出口 20 万辆,同比激增 80%;重庆 1-2 月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同比暴涨 563%;西藏前 4 个月出口量增长 50.6%。这股 “加速度” 的背后,是西部汽车产业积淀数十年的坚实底盘,更是通道升级、技术突破与全球布局协同发力的必然结果。

一、产业底盘:从 “制造重镇” 到 “全链优势”

西部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底气,源于深耕多年的产业生态与技术突破。

龙头引领的产业集群效应凸显。重庆已形成以长安、赛力斯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集群,长安汽车在泰国建成重庆首个海外新能源整车基地,2027 年产能将达 20 万辆,其产品覆盖东盟、欧洲等右舵与左舵市场,目前在泰国累计销量超 1.4 万辆,稳居当地新能源市场前四位。陕西则依托陕汽集团的工业底蕴,实现新能源出口跨越式增长,2025 年 1-2 月以 156% 的增幅领跑全国,每 10 辆中国新能源出口车就有 1 辆来自陕西。

核心技术突破打破市场壁垒。西藏企业研发的低温预加热系统,使车辆在 – 20℃环境下仍能保持 90% 以上动力性能,精准适配南亚高海拔市场需求;重庆车企推出的电喷发动机达欧盟 Euro-5 标准,出口均价较三年前提升 30%。同时,西部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率持续提升,西藏已实现从电芯生产到整车组装的完整产业链,本地化率超 40%。

二、通道升级:多式联运打通 “出海快车道”

物流效率的革命性提升,成为出口增速的关键催化剂。

跨区域监管创新压缩通关时间。广西钦州港联合重庆推出铁海联运海事监管一体化改革,将查验环节前置至重庆始发地,实现 “一次申报、两地互认”,彻底终结 “二次拆装箱” 历史。改革后每箱可节省费用 1000 元,运输时间缩短 8 小时,累计为企业节约成本超 304 万元。拉萨海关则通过 “陆港申报、属地查检、口岸直通” 模式,将新能源汽车销往尼泊尔的时间从 20 多天压缩至 10 天,甚至通过 “南亚班列” 实现 9 天直达。

立体通道网络覆盖全球市场。重庆依托中欧班列与西部陆海新通道,形成 “铁路 + 海运” 双路径,1-2 月经铁路出口汽车量同比增长 64.81%,货物直达中东、中欧、墨西哥等地。西藏借助吉隆、樟木等口岸,沿着 “唐 — 蕃 — 尼” 古道拓展南亚市场,2025 年前 4 个月汽车零配件出口同比增长 120.7%,通道辐射效应持续释放。

三、全球布局:从 “产品出口” 到 “本地化运营”

西部车企正加速从单一贸易输出转向全球化生态构建。

海外产能布局深化市场渗透。除长安泰国基地外,赛力斯在印度尼西亚投资 1.5 亿美元建设制造工厂,并在越南、马来西亚布局组装基地,形成 “本土研发 + 海外制造” 的供应链体系。这种本地化策略不仅规避贸易壁垒,更精准匹配区域需求,如东盟市场每卖出 3 辆中高端新能源车,就有 1 辆是 “重庆造”。

市场结构呈现多元化特征。陕西新能源汽车已销往 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,1-5 月出口额达 28.8 亿美元,同比增长 101%;西藏则以南亚为核心,同时开拓东南亚市场,增速达 34%,在新兴市场的占有率已突破 12%。民营企业成为出海主力,西藏 86% 的新能源外贸企业为民营企业,贡献超九成进出口额。

从产业根基到全球布局,西部新能源汽车出口的 “加速度” 并非偶然。随着长安、陕汽等龙头企业持续加码技术研发,西部陆海新通道等物流网络不断完善,这片曾经的 “内陆腹地” 正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参与全球竞争的 “前沿阵地”。未来,依托 “制造 + 通道 + 市场” 的三重优势,西部新能源出口的增长曲线或将更加陡峭。

滚动至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