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30日清晨,南伞口岸125货场在晨雾中渐渐苏醒,十余辆满载缅甸高山茶叶的货车依次通过智能卡口。这些经过海关”5G智能单兵”设备快速查验的茶叶原料,将在两小时内抵达镇康县茶叶精制厂,经过当地工人分拣加工后,变身成为深受市场欢迎的普洱茶饼和红茶包。这是本月通过”边民互市+落地加工”模式进口的第28批茶叶原料,标志着这种创新贸易模式已进入常态化运营阶段。
昆明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,今年1至6月,南伞海关累计监管以该模式进口的缅甸茶叶达1464.5吨,较去年同期激增9倍,创下口岸茶叶进口历史新高。更令人欣喜的是,这些进口原料已带动周边建成3家标准化茶叶加工厂,创造就业岗位46个,其中32个岗位优先聘用了边境村寨的少数民族群众。镇康县商务局负责人算了一笔账:按当前每吨茶叶加工增值8000元计算,上半年已为边民增收超过1100万元。
“现在早上把茶叶从缅甸运过来,下午就能在加工厂领到货款。”康恒边民互市合作社社员岩摆正在货场清点刚入境的茶青,他身后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当日茶叶收购指导价。这个由83户边民组成的合作社,如今每天能稳定供应5吨优质茶青给加工企业,社员月均收入达到4200元,较传统零散销售模式提升近六成。合作社理事长杨世康透露,稳定的供应链还吸引了勐堆乡12户茶农加入,形成了”境外种植+边境加工+内地销售”的完整产业链。
在南伞海关监控指挥中心,关员正通过”智慧边贸”系统追踪一批刚放行的茶叶运输轨迹。这套整合了AI识别、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的监管平台,使货物通关时间压缩至15分钟以内。海关关长李志东介绍,工作专班创新推出的”云申报”模式,允许边民通过手机App完成95%的通关手续,配合”委托申报””集中查验”等便利措施,单日最大处理量已提升至300吨。今年新建的恒温查验平台更是解决了茶叶易受潮变质的技术难题,商品合格率保持在99.2%以上。
在镇康县最大的茶叶精制车间里,哈尼族女工娜朵正在操作全自动包装机。她手中经过48道工序加工的滇红茶,包装上印着可追溯二维码,扫码就能看到原料入关时的海关检验证书。”这些贴着’边民互市’标识的产品,在电商平台特别受欢迎。”企业负责人表示,依托海关AEO认证资质,他们的产品已进入沃尔玛等大型商超,今年上半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。
夕阳西下,南伞口岸的跨境物流专用通道依然车流不息。海关工作人员透露,正在测试的”跨境电子锁”系统即将投入使用,届时货物从缅甸茶园到中国工厂可实现全程温度监控。当地政府计划以此为样板,将”茶叶模式”复制到坚果、果蔬等农产品领域,打造中缅边境产业合作示范区。正如一位正在办理通关手续的缅甸茶商所说:”这不再只是简单的买卖,而是让两国百姓都受益的可持续发展之道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