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南养殖杂交鲟鱼实现首次出口

62 次浏览

澜沧江畔的鲟鱼“出海记”

2025年7月18日清晨,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澜沧江漫湾段,薄雾笼罩下的百里长湖波光粼粼。8吨活鲟鱼在特制氧舱中完成最后检疫,经思茅海关监管后启程运往越南。这不仅是云南淡水养殖杂交鲟鱼的首次出口,更标志着中国鲟鱼产业“游”向国际市场的关键一步。

科技育种:从实验室到养殖场

“传统西伯利亚鲟需8年才能长成,而我们的杂交品种仅需3年。”景东盈利渔业基地技术员李志强指着网箱中游弋的鲟鱼介绍。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,企业将欧洲鳇与达氏鳇基因杂交,培育出兼具肉质细嫩与抗病力强的“滇鲟1号”。数据显示,该品种存活率提升至92%,单产较传统养殖提高40%。

在占地200亩的养殖场内,智能化系统实时监测水温、溶氧量等12项指标。苏美红经理轻触平板电脑,网箱自动投饵机便精准洒出定制饲料。“越南客户对规格要求严格,每尾需达3-6公斤,误差不超过5%。”她表示,首批订单的鲟鱼经72小时饥饿处理排空肠道后,肉质紧实度达到出口标准。

海关护航:从养殖到通关的“双保险”

思茅海关关员杨达夫手持采样器,在网箱中随机抽取5尾鲟鱼。“每批次需检测孔雀石绿、氯霉素等12项残留物。”实验室数据显示,该批鲟鱼重金属含量仅为国标限值的1/10。为保障活体运输,海关特别协调昆明长水机场开通“绿色通道”,运输时间压缩至4小时。

出口前,企业需通过HACCP体系认证。思茅海关指导建立的“养殖日志电子追溯系统”,可精确记录每尾鲟鱼的投喂、用药信息。越南进口商阮文雄通过扫描鱼体二维码,即能查看完整生长档案。“中国鲟鱼的透明度让我们很放心。”他计划年内追加采购至3000吨。

生态赋能:绿水青山的“鲟鱼经济学”

漫湾水库的鲟鱼养殖网箱下,沉水植物随水流摇曳。“我们采用循环水系统,养殖废水经三级净化后用于灌溉柑橘园。”景东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伟算了一笔账:每吨鲟鱼产值6万元,带动周边农户人均增收1.2万元,而水质监测显示,养殖区溶解氧仍保持在7mg/L以上。

老挝客商已签署意向协议,计划在湄公河沿岸复制该模式。张涛经理透露,企业正研发耐高温品种,以适应东南亚市场。“未来3年,我们要让‘云南鲟鱼’品牌覆盖RCEP成员国。”他指着墙上的世界地图,目光已投向更远的蓝色海域。

滚动至顶部